400-123-4567

BOYU SPORTS进出口贸易精选(九篇)发布日期:2024-04-11 10:42:46 浏览次数:

  博鱼boyu体育催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业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作为进出口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速度,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一方面,随全球一体化呈爆炸式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现代物流业健康、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优化,服务水平较高,可以满足进出口贸易品类不断丰富、贸易量持续增长的要求,促进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具体来说,物流业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多品种、小批量发展;物流业的及时性和高效性也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物流业的高效发展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般来说,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取货物周转量指标代表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进出口总额代表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两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物流业对华北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3.1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对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程度的显著性如何。华北地区2003-2012年间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统计数据

  3.2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弹性分析以上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对其进出口贸易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无法计算出影响程度有多大。本部分研究以经济学原理中的弹性理论为依据,力求定量分析出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变化引起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2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增长14.16%;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增长11.66%;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5年的14.7亿美元减少到9.6亿美元,减少幅度达34.69%。

  从主要农产品看,20**年我国大米出口123.7万吨,比上年增长84.1%;大米进口71.9万吨,比上年增长37.7%。小麦出口111.4万吨,比上年增长328.5%;小麦进口58.4万吨,比上年减少83.5%;玉米出口3**万吨,比上年减少64.3%;玉米进口6.5万吨,比上年增长15倍;大豆进口2827万吨,比上年增长6.3%;棉花出口1.3万吨,比上年增长160%;棉花进口364.5万吨,比上年增长41.7%;食用植物油出口40万吨,比上年增长75.5%;食用植物油进口677.4万吨,比上年增长9%;食糖出口15.4万吨,比上年减少57%;食糖进口137.4万吨,比上年减少1.2%;蔬菜出口732.6万吨,比上年增长7.8%;蔬菜进口11.7万吨,比上年增长20.6%;水果出口370.3万吨,比上年增长1.6%;水果进口125.8万吨,比上年增长9.8%;畜产品出口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畜产品进口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水产品出口9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水产品进口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

  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2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第7年增长,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5.05%,居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和英国之后,列世界第7位。200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较快并超过英国,2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继续较快增长,我们推测: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上排名可能前移,这表明中国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

  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连续减少。近三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共减少幅度达79.4%,初步改善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所引起的不利情况,从2004年逆差46.6亿美元减少至2005年逆差14.7亿美元,再减少至20**年逆差9.6亿美元。这表明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贸易平衡调节能力,减低和避免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的负面影响。

  部分农产品价格上升明显。2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派氏)为104.9,比2005年上升4.9%。出口日本、香港、欧盟和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02.3、103.3、110.7和101.2。大蒜、苹果、苹果汁、蘑菇罐头等8种大宗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上涨均超过20%,例如,新鲜及冷冻蒜头出口的单位价格比上一年上升了36.13%。农产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质量安全费用增加等。

  东部仍是农产品出口主要地区。山东、广东、浙江、辽宁、福建和江苏六省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省份,值得关注的是,20**年我国面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实施食品安全新法规的情况下,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不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继续名列全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而且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达17.3%,呈现农产品出口增长强劲的势头。

  玉米出口减少大豆进口增加。20**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大幅减少,从2005年861万吨减少至3**万吨;同时,国内加工业玉米消费量达3500万吨,比上年增加1000万吨,国内玉米深加工能力迅速增长导致玉米供求关系变化以及出口减少的结果。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282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增长6.3%,远远超过2005年我国大豆生产量1635万吨。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20**年,我国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设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制度。国家继续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实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示范工程、种子工程等,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这些政策措施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意识普遍提高。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工作,这主要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意识普遍提高,这种意识正在逐步成为包括决策者、管理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管理工作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开始实施;质量安全管理已进入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我国许多地区正在对农产品进行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农业、商务、卫生、检验检疫、工商等部门形成了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装备得到显著加强。

  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积极探索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方面有:1.加快转变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扶持大型龙头企业,鼓励优质农产品出口。20**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数量,比上年增加21.4%;2.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门槛。山东省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对推动农产品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3.加强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指导。商务部出口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丰富信息内容,现已提供美国、欧盟、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基本情况;4.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农产品出口企业骨干力量。20**年商务部等部委先后组织10个省(市)农产品出口企业人员培训,增强企业应对海外市场变化的能力。

  处理贸易争端的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加入WTO以来,随着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我国频繁遭遇各种贸易摩擦和纠纷。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贸易企业在贸易实战中经受锻炼,显著地提高了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20**年6月BOYU SPORTS,我国暖水虾出口企业诉讼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案取得胜诉;2004年4月,我国商务部对日本紫菜进口配额制度展开贸易壁垒调查,最终使日本取消对中国紫菜的歧视性措施;20**年我国企业积极应对欧盟、日本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和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使年中一度出现的农产品出口下降态势得到扭转。

  农产品贸易逆差根本原因是农业资源不足。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已连续三年出现逆差,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水等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一方面,近几年国内油脂业、纺织业、酿酒业等产业扩展较快,对粮棉油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国产大豆、棉花、油料作物数量不能满足需求量,20**年我国大豆、棉花和植物油进口额分别占全部农产品进口额的23.4%、15.2%、10%,这3项累计接近农产品进口总额的49%;另一方面,由于过去不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在相当程度上造成部分土地和水源污染,这种状况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从而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在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资源和环境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约束将逐步显现出来。

  重视农产品外贸行业组织发育和发展。国家应重视和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解决制约农产品外贸行业组织发育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试点和探索,结合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规律性、普遍性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有实效的行业组织提供理论和实践准备。

  研究金融信贷对农产品出口扶持措施。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应加强合作,根据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研究金融信贷对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尤其是针对国内农产品外贸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积极探索金融信贷业制度创新,解决目前困扰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和获得流动资金的状况。

  建立规范的农产品外贸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发达国家对农产品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外贸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以农产品质量、企业质量安全性保障体系和企业诚信度等为依据,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考核制度,整合农产品外贸企业,提高外贸企业进入门槛,排除不良企业的干扰,从制度上保证农产品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升级转变。

  增强我国开拓和发展国外市场的能力。为了改变中国农产品外贸经常被动应对发达国家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和充实信息服务,同时组织有关力量对国外市场进行跟踪研究,及时提出主动性和前瞻性对策措施,并考虑从政策上支持企业集团、行业组织开发国外市场。

  加强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宏观调节措施。根据有关国际市场趋势分析,20**年某些农产品国际价格可能在高位运行,特别要关注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进口量大的品种,积极考虑运用进口大国的有利条件,协调行业内企业对外策略,争取获得产品定价权,减少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的不利影响。加强国家宏观调节措施,严禁国有大型企业违反政策操作和干扰正常市场秩序。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人民币升值,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的价格就会升高,从而减弱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给出口企业带来损失;其次,企业出口商品的外汇所得兑换成的人民币数量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而减少,也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是不利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进口贸易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使进口的商品兑换成人民币的价格降低,人们的购买能力增强了,或者说不变的收入可以买到更多的进口商品,从而扩大了进口贸易额。总之,当人民币升值时,在进出口贸易上有利于进口额的增加、出口额的减少,扭转我国长久以来贸易巨大顺差的局面。一般来说,汇率的贬值有利于出口,而出口导向战略是众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成功的首选战略。无论是早期的亚洲四小龙,还是后来的亚洲四小虎,都以出口导向战略,通过政策优惠扩大开放,鼓励支持出口企业增加出口,从而全面地发展经济。我国已经或者说正在经历这个阶段,但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也可能极快扭转这样的贸易局面。贸易顺差的出现可以增加外汇储备,也能够增强综合国力,对于平衡经济总量以及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十分有利的,后续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可以变得较为宽松。但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虽然可以大幅增加我国的出口贸易额,产生巨大的贸易顺差,但长久的贸易顺差也并不是件有益无害的事。它的弊端也会出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贸易顺差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其次,会弱化货币政策效应,降低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再次,贸易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异致本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从表1和图1来看,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年递减,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都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其中,在2009年有一个转折点,出口与进口都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导致全球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民收入降低,购买能力下降,所以出口与进口都出现了巨幅下降。不过随后中国针对经济危机采取了相应的扩张性政策、降低利率、四万亿投资等等,使经济又较快得到了反弹,在后期又出现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增长的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汇率的下降对于出口的影响并不是理论上的减少出口,而是增加。首先,虽然人民币变得更加值钱,但是由于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出口的商品多数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相对于国外的商品价格更加便宜,所以仍然可以保持增长。其次,在汇率下降比较多的2007年和2008年,出口数额虽然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放缓,对应图中折线的斜率在减小,说明出口还是受到了汇率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升值结果会影响到国内就业水平,当人民币升值时BOYU SPORTS,一方面会由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而遏制本国出口,进而缩小国际市场的份额,最终导致国内出口导向型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就业机会减少,从而使失业人口数量上升,使国内就业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越多,消费者购买的进口商品也会越多,国内进口需求会不断增加,国内进口替代型企业和进口竞争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会下降,生产规模也会缩减,使失业人口进一步增加,导致本国就业水平更大幅度地降低。人民币升值还会影响到国内物价水平,主要体现在:升值基本出现在外汇支出小于外汇收入、储备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储备增加还会导致本国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增加形式的本币投放过多,最终形成商品价格上升,继而出现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手中的钱变多,但是短时间内的消费水平变化不会太大,这样中央银行初期供应的货币量就会相对过剩,由此形成通货膨胀,出现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再者,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所以我们将长期面临就业压力。经济发展战略和各项经济政策都必须以促进就业为重要目标,汇率政策也不例外。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求依赖程度较高,汇率升值短期内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就业总量的增加和经济结构的完善。从图2和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人民币汇率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而物价指数在持续走高,就业水平虽表现出缓慢的爬升,但就业率提高的幅度非常有限。当然,就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国家相应政策的实施,但也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民币汇率走高的负面影响,若将就业率和出口贸易类相关行业的就业水平相联系的话会发现,这些行业的就业率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较大,体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低,相应的就业率水平也在下降。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内外部经济部门的调整,原来为国际市场服务的部门将转向为国内市场服务。因此,从国内政策看,要采取与扩大内需相适应的政策,促进经济和就业结构顺利调整,以求将汇率升值对就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减税等政策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资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的比重;改善居民内部分配结构,重点是提高实际消费能力较强的中低等阶层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规模;推进各项保障制度改革,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交易和行政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培育新的市场需求;鼓励企业扩大投资,鼓励企业在自主创新、自主营销渠道、自主品牌等方面的投资;鼓励对国内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在汇率升值后,国内实际收入将增加,要防止增加的实际收入转化成对国外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汇率升值所带来的内需扩大,还会导致国内需求结构升级。一方面,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看,服务业增速要快于制造业,服务业吸收就业弹性较大,对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制造业内部看,对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增长要快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变化会引起就业减少。因此,要在人民币升值后减少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应该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是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项重要配合措施。为此,政府应该采取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扩大服务业的分工程度,降低准入门槛,取消进入服务业的种种限制,简化审批手续等。

  从2008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欧美市场出现震荡,严重影响了贸易稳定,进而影响了我国稳定发展的进出口贸易。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再度刺激我国脆弱的进出口贸易。面对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我国进出口贸易应该如何战胜挑战迎接机遇。

  国际贸易在经过美国的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的贸易格局普遍是亚洲生产,欧美国家消费。根据数据显示,美国3.1亿多人消费了11万亿美元,然而亚洲除日本外才消费4.9万亿美元,如此的国际贸易格局持续了几个世纪以上。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欧美国家陆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也改变了欧美国家提前消费的生活观念,他们开始省钱储蓄,目前美国的储蓄率已达到6.9%,储蓄率还在不断的持续攀升。正因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大量减少消费,世界出口贸易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金融危机已经慢慢消退,但是欧美国家的消费力回升势头相当的缓慢。目前美元的世界货币角色受到了波动,以往的稳定已不复存在,全球都在寻找可以替代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币种,美元的风险造成了汇率不稳,致使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世界上的热钱不断涌入我国,促使我国存在很大世界的货币投机者,造成了我国市场的不稳定性急剧升高,风险加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提出了发展制造业,以前的主要金融业和服务业受到极大危机,造成大批量失业人士。据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现在以每年4%的速度在增长,促进了其他发达国家也加大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力度,这种形势的变化,极大的压缩了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空间,同时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制造业更加剧了关税、环保、卫生、技术等各种方面的贸易保护壁垒以及更加频繁的各式各样的贸易摩擦。特别是2012年10月美国对华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商或出口商裁定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18.32%至249.96%),并给与了14.78%至15.97%不等的高额补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出口贸易大国,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目前每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GDP总量的30%以上,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动,我国每个月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大幅度的双下降,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下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问题的特点。(1)进出口不再有万亿美元,顺差呈现降低。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进出口贸易不再呈现双增长率,致使顺差减少,从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2)加工出口贸易小幅度降低,一般进口贸易稍微回升。据海关数据分析,我国一般进口贸易出现了增长20.8%,与去年同期增速回升9.9个百分点,然而加工出口贸易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这种一升一降的趋势逐渐明显,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打响了警钟。(3)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有所变化,贸易顺、逆差来源地日趋集中。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出口规模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额环比下降了9.1%,跌幅显著。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贸易的顺、逆差来源于美国、日本的趋势日益明显。(4)进出口产品结构差距大。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虽然一些过去优势不突出的进出口商品逐步显示其竞争能力,初级产品贸易占比也逐步缩小,但是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在面对国际大环境下,存在很大的风险。(5)服务贸易进出口达不到国际标准。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贸易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由世界排名第28位上升为第6位,但是我国服务业贸易进出口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38%。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是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为主要主流,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如航空、建筑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贸易的贡献率微弱),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

  (1)美元持续贬值致使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贸易大幅度减少。由于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持续疲软,加速其贬值,如此环境下,同时也加速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近段时间明显显示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减少。面对如此困难局面,我国发现人民币利率不断上升导致大量热钱涌进中国市场,加速了美元贬值,对美出口贸易形成挑战。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主要优势,这种出口贸易局面,面对目前国际贸易形势下,对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2)主要贸易国需求大幅降低。我国主要贸易国由原先的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量的60%以上,我国主要贸易国的市场萎缩(据推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低1%,会造成我国对美出口额相应降低7%~8%),由此可见其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大幅降低。(3)贸易产品竞争力低,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缺乏。我国贸易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企业商品耗能大,附加值低,极易受到外部国际市场环境影响。据海关统计局统计,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动,而一般贸易受影响很小,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率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0.5%,贸易产品竞争力低。(4)各国对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日益增多。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如日本进口每年下降4.2%,出口每年下降15.3%),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其中20%是贸易保护措施),例如: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提出一条“购买美货”的附加条款和裁员先裁外籍员工等本国保护政策。这些保护政策造成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破产,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出口产品滞销。(5)外贸企业坏账风险加剧。欧美客户普遍出现推延订单的交货时间等方式来变相推迟付货款和节约仓储费来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这样造成我国外贸企业承受风险加剧,资金链出现断裂,影响公司运营,有的企业甚至由于资金回笼不及时和死账收不回来而面临破产。数据显示,每年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坏账损失都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并打击到我国外贸企业的信心。

  (1)政府调整进出口相关政策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进出口贸易。我国可以发展“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强埃及苏伊士经济区的中国工业园、美国天津商贸工业等中外合作项目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制造业和贸易。这样的形式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拓展新的国际贸易,来从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走出去战略”可以避开各国贸易壁垒,实现“销地”变为“产地”。我国政府应该简化审批手续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一体化“走出去”通道。为了使我国企业能消除对外国内部产业一些信息存在信息盲区,我国政府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支持和完善服务体系。(2)拉动我国内需,将出口贸易产品转内销。我国应该加大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国内消费良性发展。将外贸企业的一些产品转向我国内部需求。引导我国向民生、农业、科技技术、资源节能等领域投资,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通道以防范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开发我国内需。(3)加强外贸技术和贸易服务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应该加快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国内经营环境,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我国金融机构适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基金来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外贸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我国应该加强引导企业提高产品高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贸易档次并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

  [1]祝树金,赖明勇.中国进出口贸易市场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5)

  [2]谢廷宇,刘德学.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与创新绩效——基于中国高科技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

  [3]张素果.我国出口企业应如何面对贸易摩擦[J].企业导报.2009(7)

  [4]王振全,田延宾,汪寿阳等.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2)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商业交往愈来愈多,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方式也得到了更为普遍的使用。然而信用证并不是非常完美的,由于信用证结算下的进出口商、各银行等相关人在贸易的过程中以信用证条目为根本,以卖方交付的单据为核心,并且信用证项下卖方提交的单据和真实发运的货品相分离,所以信用证项下各方人员可能会遭到更复杂的风险。国际贸易的当事人通常位于不同的国家,货款的接收要牵涉到各个国家的法律和国际惯例,交易的环节愈来愈多,可能遭遇的损失也不断增多。此外,国际上到现在依然没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公约,只能用国内法和国际惯例,《跟单信用证统一管理》来约束。所以,信用证结算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是存在风险的。应该怎样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就成了国际性的研究内容。

  在进口商和出口商都确认由信用证付款后,受益人在装运前必须认真审核条款,防范陷阱条款,降低由于信用证支付形成的经济损失。卖方应选取最优的贸易术语,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的贸易术语与付款方式的组合的风险或是不利的状况,做到风险最小化。在国际贸易中,海洋运输已经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所以在信用证所需的单据中,进口方通常要去海运提单。一些出口商将1/3原始提单直接发送给进口商,这是绝对不可行的,对出口国而言有极大的风险。所以,在平时单据制作方面,进出口公司必须小心谨慎,察觉有任何问题或是风险条款,必须要求开证申请人对信用证做出修正。在审查信用证时要细致严格地对每项条款进行审查,要谨慎对待没有把握完成或有完成难度的条款,要确保进口方答应修正信用证,一直到各项条约都可以全部做到,力争做到不修改信用证就不发货,防止将来陷入被动。具体情况如下:协定信用证货物一定要经过进口方签字确认合格之后出具有关单据后才能生效。通常进出口公司实际运作中总是会遇到信用证中要求买卖双方出示有关的质量检验证书,应该衡量是不是具有难度,但凡有任何难度或对公司不适的条件都应尽量规避,商议修改或帮助删掉,这样才能确保公司的权益。

  基于出口操作流程的复杂性与繁复性,贸易风险屡出不断。特别是对于进出口公司贸易操作中发生的风险,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增强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精准无误地制做单子的重要性。进出口公司应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增强业务职员的能力和素质。企业职工的水平和素质,直接作用于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前景和命运,一个专业的业务员能够避免和防止信用证业务的危害,因此有能力和有水平的业务运营人员是出口贸易公司的重要力量,应该大力引进。业务员必须不停地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既要懂得理论知识,也要有实战经验,并在不断提高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伴随国际贸易的不断壮大,应当加大对业务人员的培养,持续研究新形势,就新发生的问题进行概括,并定时号召相关业务员对国济贸易有关理论的学习,包含货物运输、商品检查。在国际经贸的大潮中崭露锋芒,因此对进出口公司来说,必须要培养专业精干务实的团队,仔细检查信用证条款,认真识别“软条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负担,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培育专业人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全面提升业务员的整体贸易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国际经贸的大潮中崭露锋芒,因此对公司来说,必须要培养专业精干务实的团队,仔细检查信用证条款,认真识别“软条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负担,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信用证和汇付方式相结合,指的是一部分货款采取信用证方式结算,另一部分货款采取汇付方式结算。在现实的出口买卖过程中,汇付大都采取电汇的付款方式,这种付款方式对卖方较为有利。最常用的付款方式是百分之三十的汇款作为预付款,剩余百分之七十使用即期信用证付款,若买方资信较好或是有着长时间合作的客户,可以根据情况决定余款使用远期信用证支付。

  信用证和托收方式相组合,即一部分的货款使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另一部分货款采用托收结算方式支付。这种组合方式,对于买方来说,能够降低开立信用证的保证金和银行的支出费用,有助于资金流转。

  汇付和银行保函或信用证相组合,通常是指一部分钱款采取汇付的付款方式,剩余部分钱款采取信用证或银行保函的方式付款。此种方式大多有助于大型的机械设备或交货周期长的货品交易。为了降低卖方的损失,常常要求进口商以汇付的方式预先支付部分钱款为定金,剩余部分采取即期或者远期信用证结算,此外需要银行保函来担保。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操作过程中,除去上述几种最常用的信用证和其他结算方式相结合的付款组合之外,仍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交叉组合付款方法,在对外贸易中为了避免和降低风险,至于应当选取何种组合方式,要视实际情形而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色环保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国的服装纺织企业纷纷对于改进服装纺织生产,促进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能够在保持并促进服装贸易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不断对于服装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提高,各国不断采用通过新的行业法规或标准的方式使本国服装纺织产品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进口国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壁垒,对于低标准的产品输入进行限制。从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角度看,各国的新法规和新标准确实有助于促使服装纺织企业完成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也有助于促进服装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技术水平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服装纺织产业的行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很难能够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一致的认可。假如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行业技术优势在是世界范围内强势推行服装贸易行业的国际化标准,必然会极大程度地扭曲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进出口贸易。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的服装贸易逆差正在不断扩大,针对于这一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将服装进出口贸易和经济、政治目的相挂钩,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国际服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阻挠。

  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客观实际看,自进入WTO以来,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遭遇黄灯。在取消配额制度以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并没有因此得到解放,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以欧美的发达国家为代表,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一直遭受到设限,并且受到他们所谓的“”的影响,在服装出口贸易方面一直遭受到各种限制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引起的舆论影响和示范效应,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作出了一些跟风的反应,针对我国的服装纺织产品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贸易的措施,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但是最终还是要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寻找根源,为此,回顾我国经济与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的影响,有助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行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工业发展几乎是零基础,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封锁,在服装纺织行业的目标是要能够尽快地解决我国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立足国内现有资源,特别是依靠农业基础,凭借天然原材料重点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兼顾丝织、麻、毛以及化纤等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自力更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品种和齐全工业门类的产业部门,为我国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还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产量主要多用于自给自足,服装进出口贸易的量非常少,出口的纺织类产品也主要是初级产品,被出口用于吸引外汇从而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物资。举例说明,在1978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额仅仅是24.3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非常微小,也由于当时我国与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及世界服装纺织行业的联系很少,因此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中与国际上的纠纷和摩擦也较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终于走出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从内需型的导向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在这一时期,国内服装纺织工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于,不断进行企业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对国有服装纺织企业进行改革,在对外方面,服装纺织工业以增加出口创汇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外向型经济进行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以及内外兼顾的发展战略作用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4%,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到了199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服装纺织品出口国家,并将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2001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34.76亿美元,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6%上升到了15.71%,说明在服装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已经跻身成为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大国。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服装纺织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不断突显,但是贸易纠纷在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一阶段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所遭遇的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中,我国往往处于孤立而被动的境地,总结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当时我国还未成为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MFA(《多种纺织品纤维协定》)成员国,因此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始终无法获得GATT或MFA的支持和保护,使我国经常陷入被动、孤立的境地,因此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经常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第二,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类似于GATT或MFA这种多边贸易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贸易进口方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制造贸易纠纷和摩擦,更过分地会单方面地扩大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设限额度和设限范围,对我国的服装类产品配额进行扣减,相 比于其他是贸易组织成员的国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地位;第三,因为当时我国未成为GATT或MFA成员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无法通过这些机构解决贸易争端,即使能够上诉到这些机构通常也无法得到公正的裁决。

  总结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地位,使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遭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2年之后,我国终于能够以WTO成员国的身份正式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了减轻了配额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束缚,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够在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活动,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出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对欧、美市场的服装出口贸易增速达到了32.96%,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业务量的增加,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在迅速增加,遭遇到的设限范围之广、设限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世界反倾销案件占了276起中的47起,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俗话说树大招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警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加大了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各国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摩擦和打击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途径进行。第一,故意将世界纺织品配额的释放进程推迟。ATC(《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规定了成员国要在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完成全球范围内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体化进程。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国在进行每个阶段的执行时,其增加的一体化金额远远低于数量,并未达到ATC所规定的配额追加增长要求。这种要到最后的时刻才将配额全部释放的行为不但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长期性的处在扭曲的状态,不利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欧美等国家长期对中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实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频繁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施压,更过分地是在国际社会中肆意鼓吹。美国的纺织品行会还通过联合各洲的国会力量以及纺织工人的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品贸易相关议题进行施压,矛头指向中国和印度。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下,世界上共计65个国家相关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公告》,规定世界贸易组织讲纺织品配额制度延长到2007年底,极大了损害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三,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双边协定、补贴以及高关税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限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目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的服装进口关税平均为7%到10%,甚至有达到30%的高关税,是在所有进出口货物中关税最高的产品。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数据统计显示,2001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收入中,有42%是来自于纺织品或服装类货物。此外,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国家还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对非洲及加勒比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贸易优惠的待遇,例如免配额、免关税等方式,这种行为一方面对于缺乏优势的纺织业生产地区起到了扶持作用,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格局遭到扭曲,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面料出口,变相地对本国纺织业进行补贴的手段。由于我国并不属于世界上的任何组织或集团,不仅不能享受到进口国的优惠待遇,还要受到进口国最严厉的限制,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遭到了打击,蒙受了不必要是损失。第四,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进行设限。长久以来,欧美国家一直警惕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些国家不断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挑衅,同时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十分担心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会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会对其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威胁或者损害,因此经常寻找借口讲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制裁进行延长。这种对贸易设限的延长,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也将更加自由化,更加一体化,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贸易保护的现象还将继续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继续保留一定的戏份,并且将不断地衍生出更多新的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通过更加灵活而隐蔽的方法对全球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加快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保证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减少贸易保护的情况发生,最终使这种现象完全消失。

  目前我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煤炭为主,2005年我国能源净进口(1694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223319万吨标准煤)的比重约为7.6%,2001年只有1.8%,近年来我国。我国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能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作为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证我国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产品贸易大国之一。

  我国能源贸易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贸易额占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4.1%增长到2006年的26.1%;能源产品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贸易额1001.87亿美元,比2001年232.71亿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长率达到33.9%。

  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37396万吨标准煤,比2001年21974万吨标准煤增加70.2%,年均增长率11.2%。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能源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能源产品贸易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其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导致能源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从9个国家合计进口石油13018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

  2001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32.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66.56亿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39.01亿美元的26.1%。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6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其中,石油917.54亿美元,占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91.6%,煤炭50.7亿美元,占5.0%,天然气33.63亿美元,占3.4%,石油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占绝对的优势。

  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额为154.0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565.46亿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进口额为819.5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2302.93亿美元的35.6%,近年来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严重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16286万吨。从我国石油的进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819.52亿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为39.7%。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我国石油的出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的出口量从2001年1674.1万吨到2006年的1871.4万吨,最高的年份2005年为2207.7万吨,我国石油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前九位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2471万吨)、安哥拉(2345万吨)、俄罗斯(2113万吨)、伊朗(1864万吨)、阿曼(1318万吨)、韩国(1106万吨)、委内瑞拉(732万吨)、刚果(542万吨)和赤道几内亚(527万吨),9个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3018万吨,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2001年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为223.30万吨,2006年为225.24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出口量基本上维持在200余万吨的水平上,变化不大,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产量分析,未来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200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489.62万吨,2006年为605.81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维持在600余万吨的水平上,增长不大,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而天然气的大规模输送必须通过管道,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变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天然气进口输送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

  2001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9012万吨,2006年下降到6330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还会有所减少。

  200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只有249万吨,2006年迅速增长到3836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2.8%。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运,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符合比较效益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经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17.3%,而石油的进口额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39.7%,石油进口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石油进口量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零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海关不向进出口国征收关税的政策。随着零关税的逐步实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伴随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摩擦也不断增加,这也给经济贸易的宏观调控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断扩大进出口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和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关税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零关税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变化,并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行展望。

  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BOYU SPORTS、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等,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益发鲜明。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不断降低对外进出口关税,降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经过连续四年的大幅度降税,我国已经履行了绝大部分入世承诺的降税义务。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至今共降低了9000种商品的关税税率。其中,和东盟六国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分别在2010年1月1日和2012年1月1日降为零,并实质性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东盟新成员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将在2015年1月1日和2018年1月1日取消。

  在此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增幅超过20%。尽管国外需求减弱,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预计2012全年进出口额仍将在4.2万亿至4.32万亿美元之间,增幅在14%至17.5%之间。不断增长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使我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大国。

  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外贸出口带动而实现的。①这反映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也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上升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由于过分依赖于外国经济的发展,一旦其他国家出现任何经济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很有可能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也造成了目前我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动荡异常敏感。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我国内部经济局面的稳定性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潜在的不利因素,一旦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任何问题,进出口贸易活动频繁、自身经济的发展过多依赖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国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趋缓,个别行业出现衰退趋势。从2007年5月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速在2007年第3季度开始下滑,进出口总值也从2008年的增长18%下降至2009年的5%,虽然2011年的贸易增长额达到了22.5%,但总体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严峻。当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纺织与成衣产品。由于出口总额的明显减少,许多外贸纺织企业也因此受到不小的冲击,有的甚至因开工不足而倒闭。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使我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来保护本国某些行业的发展,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冲击。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及某些特定行业的增长,或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标准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或是增收反倾销税,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例如,美国政府对中国轮胎征税,进而抬高中国产品进入其本土市场的门槛。这些行为都使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企业产品出口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局面。②

  最后,多种商品进口关税持续降低,势必造成大量进出口商品的进入,国内相关产业必然会受到损害,最终也会造成这些进口商品形成垄断,进而使价格提高。以制鞋业为例,零关税使进口鞋价格下降,从而引发国外鞋类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在品牌及价格等方面对中国的制鞋企业形成挑战,并且国际知名的品牌对国内正在发展的品牌形成的冲击会更大。

  入世以来,我国不断下调关税税率和打开关税壁垒,进出口贸易展更为畅通。零关税政策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是整体规模及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增长,且增幅也在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也不断地推出相应政策,调整进出口贸易活动,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变化。

  二是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优良的贸易环境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出口贸易环境得到优化,对市场的国际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产品发展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目前凭借零关税贸易措施,进出口贸易活动由起初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进一步发展,趋势鲜明。

  三是关税对一国进出口贸易具有调节作用。进口关税降低,可以减少进口商品的成本,使进口商品的价格适当降低,从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善人民生活。2006年,我国降低了一百多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使国民得到实惠。

  四是政府通过对贸易分类管理的不断强化来构建一个“零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改变了传统上外资企业和国内本土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可以起到吸引外资企业的投资及入驻,带动国内本土企业的发展,在提升国内市场整体实力的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由此也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五是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这使我国能够更加充分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与进出口贸易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零关税措施的施行,有利也有弊。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能源资源行业。零关税贸易政策给能源市场带来极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某些外国企业利用资源独占来形成垄断,肆意抬高价格,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将通过传递效应影响我国的国内物价,进而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这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的贸易协调机制, 及时磋商解决好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③

  其次,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高新技术进出口战略的完善与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零税率可以吸引一些特殊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原本不愿意转让的核心技术,但是通过双方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高新技术限制的枷锁。

  此外,零税率贸易政策对一般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零关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产业贸易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减少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前提下,不断鼓励与支持国内企业进行相关先进技术与高新设备的研发与生产,通过设备更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将促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及方法的引进,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①胡绍山:“ 零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中国商贸》,2012年第8期。

  随着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不断地公开和制度,我国农业不断地融入全球贸易是势在必行。由于我国不断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断与国际进出口贸易制度相适应,所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出现新特点,虽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产品出口还小于进口;还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变为逆差,并且逆差的趋势还越来越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存在的风险高于市场多元化趋势,这是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长期高于中国农产品价格,对农产品的进口采取非关税政策。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力度比较小。我国农产品的很少参与国际交流。导致现在主要的进口产品就是原来的出口农产品产品。

  在国际贸易中有些国家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环境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采取的限制政策即为绿色壁垒。在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将的情况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冲击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有效手段。传统农产品的优势被严重削减,导致我国农产品走向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及其他国家,尽管入世以来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还是没有竞争优势,特别我国大宗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更为低级。我国农产品科技远远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中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尽管不断创新改进,但还是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还是占于主导地位,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改善并且进行加工。对于我国的农产品来说,普遍存在这各种风险。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贸易经济潮流。我国农产品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变革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何况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农民的利益不断受到损失及不能及时的了解国际贸易状况的信息,不能及时调整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与这种生产与贸易分离的状况是严重相关的。并且由于出口企业内部的不妥善竞争产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偏低,严重冲击出口国家的国内市场。我国根本不存在倾销的倾向,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确实很低,这主要是出口企业相互竞争,自相压低价格造成的,但是由于出口值明显落后于出口数量,所使我国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相关的环保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自入世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要冲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加强宣传环保教育加强全民意识的广泛宣传。利用媒体对对外贸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情况进行报道,使人们深刻意识保护环境的严重性及重要性。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环保是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关注国际标准适用来适应国际贸易潮流,使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进环境标准制度,开发环境标准产品;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伴随着保护环境与保护资源意识的不断加强,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来适应新的国际领域市场,严禁国外污和不和标准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拉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为了用技术创新来创造良好环境可以建立可行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农业科技产权激励机制,使科技工作者培育农产品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高其创新活力;鼓励采用“产研学”等形式,着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用来加快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应用。